Friday, December 18, 2009

一船人的吵吵鬧鬧

這幾天新聞裡都是哥本哈根的消息。各國代表吵吵鬧鬧的消息。你說要遵循京都協議,他說要重新訂定;發達國家說我拿出這一筆錢來,欠發達國家說你們也太寒酸了吧;發展中國家要不要明文規定減排數量,工業化國家有沒有歷史責任...鬧得不可開交。抗議啦,抵制啦,退席啦。爭吵摩擦出來的熱量似乎又把地球的溫度提高了好幾度。不禁想起多年前偷渡逃難在船上的一段經歷。

當時49個人坐了一條10公尺長的破舊木船。出海的第二天船上的抽水馬達就壞了。船艙底下開始積水。梢公一邊掌舵一邊大聲吆喝眾人下艙去舀水。雖然船上多是十來二十歲的男生,大部分還是紋風不動,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只有我和其他三四個乖乖的動手。要把水一杓一杓的從船底舀起來,高舉過頭遞給船面上的人倒到海裡去當然是苦差事。海水是不停的滲進來,所以這工作是日以繼夜重覆著的。可是動手的總是我們那三四個人。當時我心裡不是沒有在埋怨痛恨那些袖手旁觀的懶惰蟲。但怨歸怨,還是默默的盡力舀水。不是有什麼偉大的胸襟,只不過是怕死。大海茫茫船沉了誰也別想活命。當時也沒空去追究抽水機沒有維護好到底是誰的責任。找到罪魁禍首但船沉了,又如何?

想著往事,再去看冠蓋雲集的哥本哈根的爭吵,真是哭笑不得。

Monday, November 23, 2009

電腦時代的孩子

電腦中了病毒,奄奄一息,要死不活的,什麼都做不了。馬上想到的是去下載一個除毒的軟件。不料這病毒卻也厲害,竟然阻擋讓我下載不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網路上左右迂迴,九彎十八拐,總算把要來救命的軟件下載了。跟著要裝設又有問題,那病毒硬是把裝設的最後一步卡住。這下氣到了,心有不忿,“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就來鬥鬥這個惡魔吧。把 file name 改了,果然順利安裝成功。正在心內暗喜,卻隨即發覺啟動不了!功敗垂成,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萬萬沒想到這病毒居然如此惡劣。無可奈何,只好來個“壯士斷腕”,決定把硬碟reformat,重裝OS。問題是那個CD-ROM Drive 早就有些毛病,沒法使用。打聽到外甥Stanley有個多餘的CD-ROM Drive,連忙打電話叫他拿來借用一下。

他來到的時候,不但帶了CD-ROM Drive,背包裡面還背來了一整套工具。只見他熟練的把帶來的CD-ROM Drive 裝上,然後再替我把OS重新裝上去。一邊做事,一邊跟我談了很多電腦硬件和軟件的問題,從CD-ROM Drive不同的制式到最新的OS的優缺點,熟諳的程度,遠遠出乎我意料之外。這些年來我都是寫軟件餬口的,硬件卻是很少去碰。因為公司裡的電腦有專人管理,家裡的電腦買回來以後也不作更改。換個CD-ROM Drive雖不算是件難事,但如果要自己動手也總先要左看看右看看,絕對沒有他那麼俐落。而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沒受過特別的電腦訓練。看來電腦時代裡成長的孩子,從小把家裡的電腦當玩具一樣拆拆裝裝,很自然的也就成為半個電腦技師了。


Sunday, November 8, 2009

感性

圖書館借來給晧晧看的DVD裡面有日本的“我的妹妹小桃子”。昨天陪他看了才知道不是典型的兒童卡通片。故事說的是一對雙胞胎兄妹,早產出生的妹妹小桃子從小身體虛弱長不大,不能和雙生的哥哥一起上普通小學,最後體弱病逝。應該是給上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看的。起初以為最近都只喜歡Power Rangers 和 Super Heroes 的晧晧會不喜歡看,誰知他看得很投入。不知道只有四歲的他對人間生死的劇情了解多少,但明顯的他喜歡小桃子這個人物。看到小桃子為哥哥的比賽加油,他也興奮的隨著跳躍。看到小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卷縮在沙發上看得默默無語。情緒明顯為這個劇中人物的悲喜而左右。

平日他遇到比他小一兩歲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也是很會去呵護,小聲細語的跟他們講話,教他們玩玩具,和與年齡相近的小朋友的互動有明顯的差別。看來他是個感性的人。


Sunday, November 1, 2009

禪師和擺渡女子

朋友電郵轉來一則有趣小故事,頗有禪味。也讓我想起二程“心中無妓”的故事。隨手翻譯成中文作為補白。

THIỀN SƯ VÀ CÔ LÁI ĐÒ

Cô lái đò đưa khách qua sông. Đò cập bến cô lái thu tiền từng người. Sau hết đến nhà sư. Cô lái đò đòi tiền gấp đôi. Nhà Sư ngạc nhiên hỏi vì sao?

Cô lái mỉm cười:
- Vì Thầy nhìn em…
Nhà sư nín lặng trả tiền và bước lên bờ.

Một hôm nhà sư lại qua sông. Lần nầy cô lái đòi tiền gấp ba. Nhà sư hỏi vì sao?
Cô lái cười bảo:
- Lần nầy Thầy nhìn em dưới nước.
Nhà sư nín lặng trả tiền và bước lên bờ.

Lần khác nhà sư lại qua sông. Vừa bước lên đò nhà sư nhắm nghiền mắt lại đi vào thiền định. Đò cập bến cô lái đò thu tiền gấp năm lần. Nhà sư hỏi vì sao?

Cô lái đáp:
- Thầy không nhìn nhưng còn nghĩ đến em.
Nhà sư trả tiền và lên bờ.

Một hôm nhà sư lại qua sông. Lần nầy nhà sư nhìn thẳng vào cô lái đò. Đò cập bến, nhà sư cười hỏi lần nầy phải trả bao nhiêu?
Cô lái đáp:
- Em xin đưa Thầy qua sông, không thu tiền.

Thiền sư hỏi:
- Vì sao vậy?

Cô lái cười đáp:
- Thầy nhìn mà không còn nghĩ tới em nữa. Do vậy em xin đưa Thầy qua sông mà thôi...

擺渡女子送客人過河,到岸後逐一收過渡費。最後輪到禪師。女子要雙倍價錢。禪師愕然問原因。
女子微笑著說:“因為大師看了小女子。”
禪師默然無語付錢後上岸。

一天禪師又渡河。這次女子要三倍價錢。禪師問原因。
女子笑說:“這次大師看小女子水中倒影。”
禪師默然不語付錢後上岸。

又一次禪師過河。一踏上渡船就緊閉雙眼坐禪入定。
船到岸後,女子卻要五倍價錢。禪師問因由。
女子回答:“大師沒看,但心中想到小女子。”
禪師付錢上岸。

一天禪師又過河。這次他直盯著擺渡女子看。
靠岸後,禪師笑著問這次要付多少錢。
女子回答:“免費送大師過河。”
禪師問:“為何原因?”
女子笑著回答:“大師眼雖看,心中卻不再想到小女子。因此願免費送大師過河。”


Sunday, August 30, 2009

越語、漢字

帶小孩去圖書館借兒童故事書,順便也借了一本書自己看。是越南語言學家Cao Xuân Hạo (高春浩)的"Tiếng Việt, Văn Việt, Người Việt"(越語,越文,越南人)。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他在報章雜志上發表過的一些文章,討論的是越南語文的問題。

翻閱的時候吸引我的是其中一篇他對越語中使用漢越詞的看法。從五零年代開始,尤其在共產越南的世界裡,很多人都基於“愛國主義”或“民族自尊”,主張盡量少用“漢越"詞,而代以“純越”詞。他指出詞匯根本難以劃清界線,很多源於漢語的單詞如học(學)、đầu (頭)、hiểu (曉)早等被一般人認為是“純越”詞。事實的確如此。況且還有近幾十年來經語言學家"發掘"出來的“古漢越”詞,因為經過千百年語音變遷而面目全非,連懂得“漢越”對音規律的人也辨認不出來,更是毫無疑問的被當作是“土生土長”的“純越”詞了。他認為,排斥”漢越“詞,不但止不能保持越語的"純凈",只能使得越語變得貧乏。

他對”漢越“詞的態度完全是就事論事,真正能了解越語的人都會得到同樣的結論。他對漢字的看法卻是出人意料之外。19世紀末,法國人統治整個越南之後,廢棄了沿用千年以上的漢字和越南人在漢字基礎上創制的”喃字“,改用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拼音文字。近代的越南人總認為這是件大好事,使得越文易學易寫。他卻從越語的特質認為拼音文字并不適合,嘆息廢除漢字這個不可逆轉的過錯。作為補救,他主張應該在越南中學裡面加入漢字課程。

20世紀初,一些偏激的中國知識分子把中國的積弱落後歸咎於漢字,認為不廢除中國就富強不起來。其實只要稍為回顧一下中國歷史就知道這些理論的荒謬,難道漢唐盛世不是使用漢字嗎?近幾十年來,漢字拉丁化的主張好像已經不太有人提起了。這位卓越的越南語言學家的看法,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Wednesday, July 29, 2009

正名?

閑著看中文電視上臺灣新聞,螢幕下面走馬燈打出一則簡訊:某教授認為“閩南語”是”歧視“的稱呼。一時好奇,上網去用“孤狗”探個究竟。原來臺灣某大學教授根據《說文解字》以“閔”是蛇,因此臺灣教育部稱“臺灣話”作“閩南話”是歧視,還有個“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到教育部前抗議。

中學生都知道“閔”是福建的簡稱,依照這位教授的邏輯,福建人肯定首先要抗議了。四川古代是巴蜀。“巴”字是蛇的象形,“蜀”字原義是飛蛾類的幼蟲。都是蛇蟲鼠螞蟻之屬。現在“蜀”還是四川的簡稱。看來四川人也要抗議正名了。“贛”是江西的簡稱,根據《集韻》,“與戇同,愚也”。全省的人都被叫作笨蛋傻瓜,江西人還能不抗議嗎?山東簡稱“魯”,《說文》“魯,鈍詞也。”《釋文》:“魯,魯鈍也”,看來山東人也聰明不到那裡去。這等“歧視”,不抗議還等什麼?

那位教授不妨順便拿這些依據到大陸上煽風點火,搞得舉國抗議,然後隔岸觀火,不亦樂乎?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沉疴:美國的健保

連續幾個星期 Bill Moyers 的訪談節目裡面討論的都是美國健保改革。健保改革本來是 Obama 上臺後致力要做的事,也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美國人支持,但阻撓的力量仍然非常的大。
這些年來,健康保險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保費用統計數字讓人怵目驚心。保險費用年年增加,對公司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而越來越多個人買不起保險,或者是因為健康理由被保險公司拒諸門外而買不到保險。去年在公司當contractor的一個同事就告訴我她因為曾經服用過安眠藥而被拒保。大概六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沒有健保。不少人有病因為沒保險延誤了救治而喪命,還有更多的人因為生病而傾家蕩產。這些事情發生在號稱全世界最富強的國家,真是極大的諷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裡,唯獨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去年PBS 的 Sick Around the World 就有深入的探討)。而美國人均醫療費用遠遠超過其他先進國家。其實十多年前克林頓當政的時候,已經要推行改革,但是那些利益集團的勢力實在太大,最後不了了之。如今雖然形勢有所改變,各界人士多認為改革是不得不為,但是保險公司、大藥廠仍然為了自身利益,不惜花重金透過國會游說千方百計阻止。從諸多“保守派”議員所提出反對健保改革的種種名目理由來看,改革的路還是很艱辛的。“錢能通神”看來不只是發生在古代中國的衙門裡。
面對財雄勢大的利益集團,小市民只有夠團結起來,匯聚力量,才會有希望了。朋友,如果你住在美國,請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的權益

Tuesday, July 7, 2009

認字

二月底開始用“Flash Card”的方式教晧晧認中文字。起初是在網上看了有關 Glenn Doman 用這個方法教小孩子閱讀後,抱著一試的心理開始的。每天只讓他認大概五分鐘。小孩子的記憶力的確驚人,幾天他就把二十五個字都認起來了。四個多月下來,他認得的字已經在300個左右,簡單的故事書他可以看得懂七八成了。

今晚給他認一些新的字,其中有“許多”。卡一出來,我還沒念,他就讀了出來。”多“字他認識,但”許“我沒教過,他怎麼會的?我問他:“你那裡學的?”他回答說:“我看《光陰的故事》裡面的許太太。”華語電視上正在播這部連續劇,我們大人在看,他也似懂非懂的跟著看。想不到還從字幕上學了字。昨晚也有一個意外發現,他居然把電視上打出廣告詞“養生”念出來給我聽,而“養”字我也沒教過。問他,他說:“我們從圖書館借來的故事書不是有一本《第一次養小狗》嗎?”看來無意中他已經自己學了幾個新字了。

Monday, June 29, 2009

沒電的晚上

昨晚晚飯過後不久就停電了。或許是白天氣溫九十多度,到了傍晚家家戶戶都開冷氣、開電風扇等使得用電量超出負荷所致。停了一整個晚上的電,在這裡記憶中不曾有過。

在家裡無聊,牽了小孩子到外面閑逛。有幾家人搬了椅子坐在自家大門口納涼聊天,在這兒真是很少見的景象。沒了路燈,天上那半邊月顯得格外明亮。要是在平時晚上的街燈下,我們大概也不太去留意月圓月缺、月昏月明。回到家裡,漆黑中是寂靜一片。於是點起了蠟燭。四歲的小孩子是第一回經歷停電,暗夜裡的燭光對他來說是很新鮮的事,還拿了手電筒在屋裡走來走去東照西照的玩得高興。等打發他上床睡了,家裡才又恢復安靜。少了平日的電視的聲音。連電冰箱、電腦低沉的噪音也沒有了,才確實體會到真正的寂靜。

小時候在堤岸晚上停電偶爾會發生。記得有一晚停電,父親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閑著無事,在昏暗的燭光中,他要我們兄弟幾個小毛頭逐一唱歌給他聽。父親生性嚴肅,像這樣和我們小孩子“同樂”的場合絕無僅有。那年我大概六七歲。當年的事幾乎完全沒有記憶,唯獨那個停電的晚上還深深的在我的腦海裡面。

除了往事,還試圖想像百多年前,在發現電氣、發明電燈之前,人們晚上生活的情景。或許因為沒有電視音響的分神、各種噪音電光的干擾,古人才能靜心的觀天象、聽蟲鳴,於涼如水的夜色裡,在天階上看牽牛織女星。

Thursday, June 25, 2009

新加坡英語

無意中在YouTube上看到新加坡電影"錢不夠用",覺得很有趣,又接著看了“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之前只知道新加坡出了好些有實力的華語歌手,如孫燕姿、阿杜等等,也聽過演員范文芳的名字,就是不曾真正留意到新加坡還有自己的電影。

這些電影非常有地方特色,最特別的應該是對白,華語、閩南話、粵語、英語夾雜。新加坡人講華語有著獨特的口音,這和中國各地普通話各有腔調一樣,是非常自然的,不足為奇。他們的英語,就是赫赫有名的Singlish, 才是趣味的所在。字詞發音像馬來話,句子的結構似乎是中式的,intonation讓人覺得在聽粵語或閩南語,尤其是句子尾巴的“咯”、“啦”、“嗎”等簡直就像從粵語直接搬過去。辭彙則是大雜燴,廣府、潮州、閩南、馬來,林林總總都在裡面。這些片子的英文譯名也非常的“星語”:“錢不夠用”是Money No Enough, “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是Just Follow Law。光看譯名就覺得搞笑了。我在美國這裡也認識了好幾位新加坡來的朋友,除了難免的一些口音,他們的英語都是相當正規的。看了這些電影才讓我認識到真正的Singlish。不知道只會英語的人士聽得懂幾成?

Tuesday, June 16, 2009

成就

表妹夫婦設宴招待親友,慶祝大女兒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席上見到人逢喜事的主人家,自然恭喜一番。表妹夫謙遜說是幸運。表妹個性爽直,由衷的說“那裡是靠幸運可以得到的”。當然我們心裡都明白這是多年努力的成果。做父母的從一無所有的移民、難民,一點一滴的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悉心盡力栽培;做女兒的努力向上,不負父母的期望,才有今天這個成績。

和表外甥女照相留念的時候,我跟她開玩笑地說:“今後我不能叫你的名字了,要稱Dr Lee了!”想起第一次看見她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轉眼間就要成為濟世的醫生,為她的成就感到高興,卻也不能不感嘆時光飛逝。

Saturday, June 13, 2009

愛別離

“我的老爸(97歲)精神好的很,昨天有點不舒服就去醫院。結果醫生說大概還有兩星期的命,好莫名其妙?”老同學在電郵裡寫著人生的無常。心情可以想見。

花開必有花落,緣起就有緣滅。世間的情緣無論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總有完盡。佛家說“愛別離”是人生八苦之一,尤其是和至親的人永別。80年我才來美國一年多,一天正在餐館打工,忽然接到越南家裡打來電報,說我父親過世了。真的仿佛晴天霹靂。當時情況所限,連回越南奔喪都不可能,只能夠望天無語。78年我離家偷渡他送我到車站,揮別時萬萬沒想到一別就是永訣。去世那年他還不到六十。

“令尊高壽近百歲,兒孫滿堂,古往今來世間幾個人能有?珍惜與他共有的時光,然後就是隨緣了。”除了告訴他我當年喪父的往事,我只能如此安慰他。